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考试动态
关注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查看考试动态

课题研究

高校博物馆校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来源: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发布时间:2024-06-29|阅读:24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专题培训报名、考试 免费短信提醒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摘要以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为例,聚焦校史文化,探索其在挖掘自身文化精神核心、强化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及吸纳专业力量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具体展现了高校研发博物馆文创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未来不断推动高校博物馆文创发展,提升自身影响力,提供有益的案例借鉴。

  摘要:以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为例,聚焦校史文化,探索其在挖掘自身文化精神核心、强化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及吸纳专业力量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具体展现了高校研发博物馆文创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未来不断推动高校博物馆文创发展,提升自身影响力,提供有益的案例借鉴。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文化创意  校史文化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概念首次出现在2006年9月13日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学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里,文化创意(简称文创)主要是运用其广义的概念,即基于文化自身资源开发的各类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博物馆文创基于自身文化资源开发的各类有形和无形产品与服务,是“文化产品再创造”的过程。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发展迅速,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得到人们的青睐。高校博物馆文创也日渐走进大众视野,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1996年建成高校最早的校史博物馆之一,后来于2021年新建展陈面积2 500 m2的新校史博物馆和2 000 m2的交大博物馆。近些年,上海交通大学又陆续建成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程及美术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形成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美育教育于一体的交大博物馆群,已经成为校内外观众的打卡热门景点。多年来,交大各文博场馆一直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化输出和产品转化,特别是近年来,在转化和利用校史文化开发文创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尝试。文章以上海交大文博场馆为例,聚焦高校博物馆文创,探究高校如何将校史文化融入博物馆文创开发工作中,以期为未来高校博物馆乃至博物馆文创提供新经验和新视角,进而推动博物馆文化转换性输出和创造性转化。

  1、深挖校史文化“本我”核心,塑造交大IP创意产品

  校史文化承载着一个学校的厚重文化积淀,历经127年的上海交大有着自身独有的文化韵味。为了让公众更加深刻感受、走进交大文化精神,上海交大文博场馆坚持深入发掘自身核心价值内核,将抽象的精神内涵以多样、具体的形式加以呈现,让交大精神和文化气质真正走进师生和公众内心。

  1.1 挖掘交大典型故事,打造交大原创校史舞台剧

  文化灵魂要素的挖掘,讲好文化故事,是塑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正如以文化IP著称的迪士尼,他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米老鼠、唐老鸭、艾莎公主等形象,以其生动的故事内容打动观众,为观众所熟知,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文化渊源是上海交大文化衍生品的生命力所在,在文化研发方面,要始终坚持“将交大放在心里”的宗旨,致力于通过文化创意传播厚重的交大文化,促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多年来,上海交大深耕校史故事和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在上海交大历史上发生的“护校运动”“史穆烈士”“九龙坡办学”等等,已经为交大人所熟知。为此,2021年正值上海交大125周年校庆之际,上海交大依托扎实深入的校史研究,以校史故事为蓝本,打造了一台专属交大人、彰显交大厚重精神的原创舞台剧——《积厚流光》。整个校史剧深度还原交大校史中的典型事件,深度融入交大人与国同频共振、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以交响乐、独唱、合唱、舞蹈、诗歌朗诵、多媒体灯光舞美为艺术手段,通过结构宏大的演出,打造一台恢弘而精湛的原创校史舞台剧。同时,在舞台剧作品推广方面,上海交大进行了多方位尝试,发挥每一个学院的特点,对原有舞台剧进行重新塑造,以学院为团队进行重新排演,使其深深印入每一位交大人的心中,打造出具有交大品牌效应的可持续文化创意项目。甚至,关于舞台剧的名称《积厚流光》也是源自交大著名校长凌鸿勋1921年前给交大的题词,寄语交大恩泽流芳。此外,交大博物馆又陆续推出《将火车开到南京去》——博物馆沉浸式校史剧,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这些都逐步形成交大IP,有效实现校史文化的转化性输出。

  1.2 提炼特色文化元素,开发具有交大内涵的创意产品

  挖掘并提炼出埋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化符号,是文创开发的根本[1]。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比普通日用品更为关键的过程,是“文化元素”和“创意元素”的结合。上海交大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产生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相对多元,并且不断变化,因此对于其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的挖掘是一项重要且非常必要的课题。为此,经过校史研究人员长期的资料搜集、查证以及研究,系统梳理了具有交大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如建校以来交大的校徽、校歌、校训、校门、办学理念等,而这些都成为交大文创实物产品的重要灵感来源。如目前交大文创商店售出的帆布袋、笔记本、耳机、保温杯乃至服饰等等,都有机融合了交大独有的文化元素,成为交大校园的一道鲜亮的艺术品。它们以自己无声的方式,讲好校史故事,滋养着每一位交大人。

  特别是,博物馆文创的开发以大众需求为主要前提。为了适应Z世代的需求,交大文创在设计方面主动关注受众需求,如在2020年特别推出专属个人定制款棒球服,个人可以在衣服袖口或者肩部位置,留下专业、年级、学院、姓名等特殊内容,留下交大人的独家记忆。情感符号的建构与个人需求的关照,二者有机融合,使得交大文创其高辨识度、好玩有趣、有内涵、富有创新性等各种特征不断在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

  2、新科技与创意相融合,推出多元化文创产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5G时代以及AI人工智能、DT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给博物馆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发展机遇,不断打破用户视觉和媒介局限,为打造兼具科技和创意的文创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现可能。正如近些年,故宫将新科技与自身文物深度融合,打造出一个个大众喜闻乐见的衍生品,引领了博物馆文创发展的新风尚。作为高校博物馆,自身具有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更应积极顺应这一时代发展方向,将现代新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开发出多元化、有内涵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化的创造式传承。

  2.1新媒体技术赋能,拓宽博物馆文创的类型

  科技的发展,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使得埋藏在历史故纸堆中的文物逐渐“活”了起来,让文物通过多样的方式走进大众的生活,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比如智能科技博物馆的互动式文创体验,更能加深人们对馆藏的认知。为此,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积极将现代新技术融合到弘扬校史文化中,打造出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优质产品。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尝试利用身临其境的AR高科技手段和情感充沛的校史文本故事,推出《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情景剧将身临其境的表演和声效设计紧密结合,引导观众在交大校园里戴上耳机,串联起交大历史、人物、建筑、风物,开启一场文化之旅,使观众们从多个角度感受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办学传统。这种形式新颖的校史文化展现形式,更是一种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校史文创产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实体离线访问模式,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障碍和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凸显了博物馆的生命力新时代的文化[2]。当前,“线上”功能的开发运用是提高博物馆对外服务的重要手段。在新冠疫情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上线720°全景云展厅,以数字化的手段还原“科教兴国开创未来——‘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院士校友专题展”,同时交大校史博物馆云展厅也在积极推进中,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沉浸式观展,为社会大众构筑一个互联互通的博物馆平台。新形势下,文创的科技性创新并不仅仅是产品的贩售,而是将含有技术支撑的文化进行传播分享。交大校史博物馆文博志愿者利用专业3D建模技术,还原20多个场景、178幅画稿,数百万个模型处理,用7天时间打造了一个线上云展厅,在疫情封校期间为观众带来一场特殊的博物馆文化大餐,也得到人民日报、央视频、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首页推荐。

  利用新技术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彰显文化创意的无限价值。一个好的文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移动的宣传器”,为文博的破圈提供无限可能。

  2.2激活思维创意,衍生具有特殊附加值的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应当说,创意是一个开发博物馆文创的核心与灵魂,文创产品制作应是精细化、专业化的,并以精致为特征,是文化创造性在另一个维度的活化。为此,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中,上海交大文博场馆认识到产品创新性的重要性,在依托自身博物馆资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校及时代发展特征,不断激活思维创意,努力推出有新意、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如在毕业季、考试季等,推出博物馆表情包文创,深刻表达师生的心理变化,有效实现了产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广受好评;在春节等特殊时期,将校园风物、校徽等典型校史元素融入到红包、年历等衍生品中,实现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博物馆文创,传承学校文化精神,达到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有机融合。

  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注重关照受众需要。在展览推出前,积极通过对师生的走访和座谈,与受众对话交流,搜索大家最爱的文创类型,并予以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拓展文创创意思维的维度和广度。如在2022年推出的“科教兴国开创未来——弘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校友专题展”展览文创中,在通过与师生沟通之后,将原有传统的书签、文件夹等文创,改制成根据“两弹一星”勋章制作的纪念勋章、冰箱贴等大家喜爱且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创作品,不断迎合公众需求,从而打开自身的文创制作新思路,激活高校博物馆文创事业。

  3、吸纳专业力量,提升文创开发水准

  博物馆文创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其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有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中衍生产品的开发很少,中国现有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大多是从小商品市场批发的低端产品,外观粗糙,质量差,设计水平也较低[3]。这一问题在高校博物馆中同样存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也认识到这一尴尬处境,尝试主动将自身资源优势与外部专业力量相统筹,强化专业人才力量,提升高校博物馆文创的专业性和标准性。

  3.1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夯实文创作品专业水准

  高校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社会博物馆,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力量支撑,能为博物馆文创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人才专业力量支撑。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设有上海市文化创意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并在2015年成立文创学院,学院立足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坚持“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办学特色,将专业教育、产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三结合,重在培养实践型产业领军人才。因此,上海交大在发展博物馆文创方面有着先天的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交大博物馆积极与媒体传播学院合作,将文化产业管理系相关课程开在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其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基地。又如交大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管理系合作,依据校史蓝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由博物馆和文化产业管理系学生共同完成《将火车开到南京去》博物馆沉浸式校史剧,将校史故事与演绎紧密结合,剧情既生动又富有张力。2023年,与文创学院师生合作,经过精心打磨,推出《嘉木成荫墀耀万春》沉浸式党课,在形式以及表达方面,都有效提升了党课的内涵与深度,衍生出专业度较高的文创融合产品。此外,在2022年举办的“科教兴国开创未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校友专题展”展览中,邀请交大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他们巧妙地将科技人文、星际航空等元素融入到创意学习用品设计中,推出兼具艺术与实用性的文创实物作品,文创产品美轮美奂,深受师生喜爱。通过这种与新时代的人们对话、互动开发的博物馆文创,有助于实现博物馆文化的推广,带来新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传承。

  3.2联合外部多方力量,制作技艺精良的产品

  博物馆文创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产品构思、研发、设计、产出到推广,都需要专业的力量投入。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博物馆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一般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高校博物馆缺乏专业的文创研发部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自身文创的创新性发展是一件亟需破解的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发掘外部力量,吸纳专业力量投入到高校博物馆文创的探索中。

  一方面,交大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多方布局,将其纳入到展览计划书中,引导专业策展公司投入专业力量,强化实物文创产品设计;同时在文创产品生产方面,也是秉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产品的制作。通过强化与文创专业公司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对较高水准的产品,不再是制作一些简单贴标签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产品融合上注重从内容深度和专业度出发,不断完善博物馆文创的制作。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策划“沉浸式音乐诗剧”时,高度重视作品的主题挖掘深度和专业精度。即使由一群非专业的小演员出演,但是整体创作水准丝毫不受影响。当时,活动编剧特别邀请到原武警总部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张吉义担任,导演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编剧、导演张晶,作曲则是原武警北京市第二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在行业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大的阵容团队也保证了整个沉浸式音乐剧的专业水准,得到了大众的高度评价。

  此外,文创的最终目的在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推广,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景。因此,可以说文创是博物馆的一种发酵,是IP的再开发,是影响力的再传播,是博物馆扩大宣传的有效发声器。对于博物馆方来说,应当充分利用文创的特殊影响力,借助当前媒介场域丰富的新媒体资源,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在观赏、互动、参与、体验中爱上博物馆。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注重强化文创推广,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推广自身的文创产品,如在开学季、毕业季等,基于展品推出一系列趣味表情包;在新媒体上主动向大众送出自身设计的有特色的电子文创,从而不断提升公众对交大博物馆文创的认知,也不断提升交大文博事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结束语

  文化IP是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它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使文化以具体载体呈现在公众面前。同时,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特殊性和独创性。近年来,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博物馆都在文创方面开展过不少尝试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总体来说,由于高校博物馆自身在体量、人力资源、新技术融合等方面,距离诸如故宫、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综合类的大型博物馆仍然有不少差距。因此,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首先要立足自身,发挥“本我”内容的特殊价值;其次要紧跟新时代发展前沿,提升创意设计;此外,更要利用高校在人才、科技、产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整合多方专业力量,形成多种要素的融合优势。特别是,要抓住新技术的发展给文创产业带来的重要发展契机。高校博物馆作为新技术的发源地之一,要充分将学校技术创新融入到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推出高校独有的博物馆文创,形成高校特有的文创产业,让高校博物馆文创成为一种新时尚,彰显高校文化精神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贾诗敏.基于博物馆文化IP的文创设计开发研究[D].东华大学,2020:33.

  [2]刘海滢.浅析博物馆“线上”功能的开发与运用——以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129.

  [3]熊子莹.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分析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28.

 

  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立项的《博物馆文创研究》(项目号:YY2220),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决策咨询课题立项的《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博物馆育人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号:JCZXDSB2023-07)项目成果之一。

  原文刊载于《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年第6期。

  作者:胡焕芝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